早期发现和处理切口感染是加速切口感染愈合的前提。因此,术后应密切观察切口情况,如出现轻度发热、切口跳痛不适、局部红肿、渗出应及时处理,以减轻感染造成的局部损害,缩短愈合时间。
一、切口评估和临床诊断
评估切口的部位、大小、深度、潜行,渗出液性质和量、基底组织情况和周围组织情况等。
二、局部伤口处理及用药
积极的局部处理是加速感染切口愈合的关键。
1.若发现切口有感染征兆,应及时拆除缝线,充分引流。
2.局部清洁清洗可降低细菌浓度,有效控制切口感染。
(1)清洗液的选择:切口周围皮肤用碘伏消毒,切口一般用0.9%生理盐水清洗即可,但当切口有异味或脓性分泌物较多时,可用甲硝锉、双氧水、呋喃西林等消毒溶液清洗,但需再予0.9%生理盐水冲洗干净,以减少消毒液的毒性作用和对组织产生不良的影响。
(2)清洗方法:临床常用的清洗方法有棉球擦洗、冲洗等。对外口较大、基底充分暴露的切口可用棉球擦洗的方法进行局部清洗;但对于外口小基底较深或潜行较深的切口,用棉球擦洗的方法较难清洗深部组织,并容易导致棉纤维残留于切口内,影响切口的愈合,故主张用冲洗的方法进行切口清洗。采用30~50ml注射器连接l8~22号针头进行冲洗,产生的压力为8~15psi,可将切口表面的坏死组织与细菌代谢废物移除,并不损伤新生的肉芽组织。如切口外口更小者建议使用30~50ml注射器连接吸痰管或去针头的头皮针软管进行冲洗,注意避免冲洗压力过高,一方面可引起正常组织的损伤,患者疼痛增加,另一方面可将切口内的细菌冲入组织内,影响切口愈合。冲洗后可用手轻轻按压切口周同组织,使冲洗液流出,或将连接冲洗管的注射器边退出边回抽冲洗液,直至冲洗液澄清为止。
3.彻底清创清除积脓、积血、坏死组织、异物和死腔,消除细菌繁殖的场所。
将有活性的组织暴露于创面,才有利于感染的控制和切口的愈合。常用的清创方法有外科清创、机械性清创和自溶性清创。应根据切口坏死组织的性质、数量、与基底组织粘连情况和患者的具体情况灵活选择一种或两种清创方式协同进行。
(1)如坏死组织与基底组织粘连疏松,可通过外科清创的方法如手术剪除或搔刮快速清除坏死组织。
(2)如切口无渗液或少量渗液,坏死组织量多且与基底组织粘连紧密,可用保湿敷料行自溶性清创。方法:切口上涂抹水凝胶,再用湿润的生理盐水纱布覆盖切口,外层贴上透明薄膜敷料以软化坏死组织,便于手术清创。一般一天更换l次。
(3)如切口渗出液多且有坏死组织时,可用吸收性较强的敷料如藻酸盐敷料或亲水性纤维敷料或美盐敷料填塞切口,以尽快清除坏死组织,外层可用泡沫敷料或棉垫类敷料,根据伤口敷料的渗液情况决定更换敷料的次数,一般l~2天更换1次。
当患者身体条件差,不宜接受外科清创时,可采用保守的外科清创或机械性清创,再选择水凝胶敷料进行自溶性清创,即可达到快速清创的目的,又能保证彻底清创的效果。
4.充分引流切口感染时应开放切口并充分引流,可留置引流条或引流管,使切口局部减压,促进切口愈合。
(1)引流物的放置原则:引流条应放置于切口的低位,便于充分引流。并注意填塞时松紧适宜,过松容易使切口外口缩小,不利于切口换药处理;过紧会导致引流不畅,并使切口内组织受压,使局部血液供应受阻,影响切口愈合。放置引流条时注意引流条的尾端应留在切口外,便于取出。并注意清点和记录放置引流条的数量,保证安全。
(2)引流物的选择:传统常用的引流物包括胶片、胶管、油纱或碘方纱等,传统引流物只有引流的作用,但不具有控制切口感染、吸收渗出液、促进肉芽生长等作用。随着湿性愈合理论的推广应用,许多新型的伤口敷料可作为切口引流物用于切口处理中,既能充分引流渗出液,又能促进切口愈合。如切口感染期可应用伤迪药捻、银离子敷料、美盐等作切口引流;在肉芽生长期但切口渗液较多时可用藻酸盐填充条、亲水性纤维敷料、优拓等填塞引流;有些新型伤口敷料吸收渗液后形成凝胶不易取出而残留于切口内,因此,对于外口狭小的切口宜选用剪裁后无碎屑且吸收渗液后不残留于切口的伤口敷料作引流物,如美盐、优拓,爱银康等。
5.根据切口情况选择合适的敷料
(1)感染期:首选伤迪创面愈合贴,也可以用抗菌敷料如银离子敷料(优拓银、爱银康、爱康肤银等)或局部使用高渗盐敷料(如美盐),也可根据切口情况选用磺胺嘧啶银、聚维酮碘软膏等局部抗菌药物,二级敷料为纱布和棉垫,根据切口外层敷料的浸湿情况决定更换次数,每日或隔日更换一次,视渗液情况更换二级敷料;局部抗菌敷料的使用时间视切口情况而定,切口感染控制后应停止应用,改用其他新型伤口敷料。一些报道提出,某些特殊切口可在切口处理时使用磺胺、庆大霉素,但极易产生耐药性,目前已不提倡在切口局部使用抗生素。
(2)增生期:当切口感染情况得到控制时,可改用常规方法(如使用藻酸盐、亲水性纤维等新型保湿敷料)进行换药;如肉芽组织生长但切口渗液多,应用既能吸收较多渗液,又能保持局部切口湿润的敷料,如藻酸盐、亲水性纤维等,以控制切口渗液,防止肉芽水肿,刺激血管再生,促进肉芽组织生长,根据切口外层敷料的浸湿情况决定更换次数,每日或隔日更换一次,并应做好切口周围皮肤的保护,防止皮肤浸渍,可使用皮肤保护粉或创口保护膜进行皮肤保护;当肉芽组织生长且切口渗液减少时选用保持切口湿润、促进肉芽组织生长的敷料,如凹陷切口可局部涂抹水胶体糊剂,外层可用片状水胶体敷料或泡沫敷料,3~5天更换1次;如肉芽组织长满或接近长满切口,可直接粘贴水胶体敷料或泡沫敷料,5~7天更换1次;为缩短切口愈合时间,当切口肉芽组织生长、基底l00%红色且渗出液减少时,可用免缝胶布或蝶形胶布将切口拉合或行二期缝合。
对于经久不愈的创面,肉芽组织常过度增生或老化、纤维化,可刮除过度增生、老化的肉芽组织,使用伤迪再生膏换药,使肉芽组织转为新鲜。
(3)塑形期:目的是保护新生的上皮组织,促进上皮爬行。可用水胶体薄膜敷料覆盖切口,5~7天更换1次。
三、全身应用抗生素
一般轻度切口感染无需全身应用抗生素,若严重感染或为防止感染扩散,或当切口出现临床感染体征(如切口周围红肿、蜂窝织炎,疼痛、肉芽水肿、颜色改变等),应全身使用抗生素。使用之前必须进行切口分泌物或引流液的细菌培养。但以下情况需特别注意:
(1)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一定要进行全身治疗。
(2)协同感染:联合应用抗生素治疗。
(3)骨骼和肌腱暴露时:感染的危险性增加,可预防性的全身使用抗生素,直到肉芽组织生长,完全覆盖骨骼或肌腱。
四、去除易感染的诱因或治疗相关疾病
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控制血糖,纠正低蛋白血症等。
综上所述,对感染性切口应正确评估患者全身及切口局部情况,选择有效、安全的清洗液或清洗方法,彻底清除创腔坏死组织,为切口创造良好的愈合环境,充分引流切口分泌物,根据切口不同情况、不同的愈合时期选用不同的伤口新型敷料,根据切口分泌物细菌培养和药敏结果选择抗生素控制感染,提供全身系统支持以促进切口愈合。
五、伤迪对于手术后切口感染的处置方法
轻度切口愈合不良者,一旦术后3天左右发现腹壁切口红肿、硬结、渗液,需要:
(1)及时应用频谱仪照射, 每天2 次, 每次30分钟,对渗液较多或切口裂开者拆除切口缝线、清创、引流。
(2)用伤迪再生膏外涂(或者也可不用),拔脓排毒,使肉芽新鲜,脓液排出。
(3)肉芽新鲜后,对裂开伤口≤3 cm者, 用胶布剪成蝶形, 行牵拉伤口, 尽可能不留缝隙, 3~4 d 去除胶布, 裂口均能完全愈合。对伤口> 3 cm 或完全裂开者, 在局麻或硬外麻下行清创伤口, 用7号丝线行全层缝合,针距1.5~2 cm , 彻底关闭死腔,术后加强抗感染;
对于严重的切口愈合不良者或者长达1个月到10年以上仍未愈合的患者,根据情况的不同,具体的方案有所差异,总的方案是:
(1)用伤迪再生膏恢复用药不当或者经久不愈合造成的深层组织坏死,修复内部组织。通常需要用药7-15天,视情况不同而异。
(2)待伤口变得类似正常新鲜伤口时,根据伤口长度及肉芽生长情况做下一步处理。
(3)处理后继续使用伤迪再生膏促进伤口微循环,提供伤口局部的营养,刺激生长因子的产生,从而进行原位性病理性再生,最终修复伤口,伤口完全愈合。
(4)对于使用伤迪再生膏之前已经有肉芽组织高于正常组织的情况,待伤口愈合后再进行疤痕治疗处理或者整形手术进行表皮美容。如果使用伤迪再生膏之前没有肉芽组织高于基体组织的情况,愈合后不会留疤痕。
转载请注明:http://www.szkgy.com/jbby/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