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随着肥胖人群的增加和高频电刀的广泛应用,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愈来愈多见。
手术伤口脂肪液化的临床表现:切口脂肪液化患者表现为术后4~7d出现切口不同程度哆开、游离,切口内有水黄色水样渗出物或血性渗出物溢出,或渗出液中有飘浮的脂肪滴,挤压时增多,无臭味,切口无明显红肿、疼痛等炎症表现,切口边缘及皮下组织无坏死现象,渗出液细菌培养阴性。
手术切口的脂肪液化的实质:手术切口处脂肪细胞无菌性变性坏死过程中细胞破裂后脂滴流出。脂滴的主要成分为甘油三酯,因含有不饱和脂肪酸较多,熔点较低且流动性大,呈液态,造成皮下积液,常伴有巨细胞反应,为无菌性炎症,故先有细胞坏死,后有液化。切口脂肪液化是腹部外科手术创口愈合过程中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如处理不当,切口脂肪液化可转化为伤口感染,使伤口愈合困难,愈合时间延长,增加患者的痛苦和加重患者的经济负担。因此,需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做好预防工作,减少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及时发现及处理切口脂肪液化,促进患者的顺利康复。
手术切口脂肪液化一般多见于肥胖患者,其病理生理机制尚不明确,属于伤口愈合不良有关的并发症范畴,严格来说属于是切口感染的领域。其原因可能由于人体脂肪组织血液供应差,手术时损伤破坏大量的脂肪组织及其中的毛细血管,使其血运更加减少,术后大量脂肪组织发生无菌坏死,导致脂肪液化。我们认为脂肪液化常与下列因素有关:
(1)高频电刀的广泛应用,使支配脂肪的毛细血管由于热凝固作用而栓塞,使本身血运差的脂肪组织血液供应进一步发生障碍;
(2)术中来回移动拉钩,牵拉挤压脂肪组织,大块钳夹、结扎,止血不彻底,切口暴露时间长,可能导致脂肪组织发生氧化分解反应;
(3)术中使用乙醇,乙醇可进入切口内,导致脂肪组织变性,而后坏死;
(4)术中操作不当,脂肪层与肌鞘层过度分离,缝合过紧或缝线切割脂肪组织过多,影响脂肪组织的血供,导致脂肪液化的发生;
(5)合并糖尿病、贫血、低蛋白血症的患者,血糖控制不佳,贫血、低蛋白血症未得到较好的纠正,使血运较差的脂肪组织血供进一步发生障碍。
转载请注明:http://www.szkgy.com/yfff/8.html